最新热点
查看更多
中风后如果不能尽早识别治疗,致瘫几率非常高!据临床统计,中风后1~2小时送达医院急救,病人不致残率达70%~80%。而在4.5小时内救治,不致残率只有30%~40%。
“美丽的远东,我的家。四面八方的患者你来了,做好准备去做舱,高兴而来,满意而归。美丽的远东的白衣天使,你们辛苦了!”这段朗朗上口的歌词,出自与偏瘫抗争了11年的患者陈磊。这是他专门为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创作的歌,歌声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。
严格来说,腔梗属于脑梗的一种,都是因脑组织缺血和坏死造成的。
“一直挺着,去年就想来,成天看新闻……”76岁的刘大爷一开口,就道出了许多老年患者的心酸。双腿问题困扰了他四年,站不久、走不远、脚发麻、夜抽筋,疼痛不敢动,生活备受影响。
“就走半里地,大腿肚子就累、发胀,得站那歇会才能再走……”半年多前,张大娘开始觉得走路腿酸胀,但她并没在意。“咱农村人,哪拿病当回事啊?”直到一个月前,她发现连走到村里小卖店都变得异常艰难,右腿沉胀疼痛,夜里甚至安静休息时也疼。女儿担心她是不是血管出了问题,催她去医院检查。
“心一直哆嗦,直翻个,就像“打闪”似的,老悬着不落地,直冒汗!”说起过去的这3、4年,刘大爷发病时,常感觉胸口憋闷、呼吸困难,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可他这病,连走快了都不行,地里的活根本干不了,让刘大爷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。
下肢血管堵三年,独居生活举步维艰 “腿又疼又沉像灌了铅,走几步就得歇,楼下就是早市,但我也不敢出去,就怕出去了走不回来。”81岁的江大娘说起自己的病,满是无奈。作为一名独居老人,双腿的毛病让她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。
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,“处”含有终止之意,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,此时昼热夜凉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民间常说 “处暑天还暑,好似秋老虎”。这是一个凉热交替的季节,此时人体易因大量出汗导致水分流失,血液黏稠度升高,进而增加血栓、心梗、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“以前地里的活儿我一个人全包了,现在倒好,只能干点轻巧的活了,重活干不了了。”72岁的王大爷坐在病床上,想起自己这两三年患病后的遭遇,忍不住叹气。作为一名朴实的农民,家里家外干活都是一把好手,可他自从脑梗后留下后遗症,这一切都变了。
45岁的张先生对着镜子嘟囔了一句,顺手按了按隐隐作痛的腹部。这个感觉断断续续持续了大半年,吃点胃药似乎就能压下去,他也就没太当回事。直到最近,他惊恐地发现大便里掺杂着暗红色的血丝,这才慌了神,急忙赶到医院。
57岁的周先生是个勤劳的庄稼人,今年三月份在地里干农活时刚蹲下起身,脑袋突然一阵天旋地转,眼前瞬间发黑,看东西也变成了重影。更奇怪的是,他左臂的血压怎么也测不出来。起初他以为是累着了,歇会儿就好,之后也去当地医院简单看过,可没查出具体是什么问题。那会儿正是农忙,他也没把这事太放在心上,没再专门去看病。可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,症状不仅没缓解,反而越来越严重。
金秋送爽,杏林飘香。8月19日,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约而至。中国医师节的设立,是对医者们“敬佑生命、救死扶伤、甘于奉献、大爱无疆”精神的崇高礼赞!
下肢动脉硬化是一种血管病变,随着发展会形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,俗称为“腿梗”,早期表现为腿部和脚部的麻、凉、痛、走路无力等情况。后期严重会出现坏疽,肢体溃烂,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。
61岁的王海是佳木斯市的一名教师。12年前,他偶然发现脚面上悄悄冒出个小鼓包,血管也随之凸起。起初他并未在意,可又过了一两年,另一只脚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。与此同时,腿部酸胀频繁发作,血管凸起处的皮肤也开始变黑。但王海仍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只是自行穿上弹力袜,试图缓解不适。
71岁的张大爷两年前就发现双腿和脚有些麻木、发凉,但是症状不算明显,想着“老毛病”挺挺就过去了。可这一挺,却让病情悄悄加重。近两个月,腿部疼痛突然加剧,他彻底走不了路了,走几步就得停下来歇一歇,一瘸一拐的,行走距离也越来越短,连100米都难以走完。脚趾头也疼得厉害,双脚总是冰凉刺骨,怎么捂都捂不热。腿和脚的麻木感也越来越严重,晚上根本睡不着觉。他尝试了各种口服药和外用药膏,症状不仅一点没缓解,反而一天比一天重。